名詞解釋
width="250" height="117" src="https://brandimg.globrand.com/gs/T1MnYQB_Dv1RCvBVdK.jpg">經濟衰退
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并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后果的影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是制造了經濟周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于收入的減少,對于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系。
概念區別
"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的區別
經濟衰退
按照這一標準,1937年5月至1938年6月發生的美國最近一次經濟蕭條中,實際GDP下跌了18.2%。如果我們使用這種方法計算,那么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衰退階段:第一階段,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經濟出現嚴重蕭條,實際GDP下跌了近33%,而后是一段恢復期,接下來第二階段1937年至1938年,經濟衰退的程度就相對較小。二戰之后,美國經濟就再沒有出現過近乎“經濟蕭條”的階段。過去60年中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出現在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當時實際GDP下跌了4.9%。根據上述的區分定義,當時芬蘭、印尼等國經歷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