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加微信公眾號:xiangmu114
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讀書筆記。
這是楊柳君研讀“組織行為學”系列原創之8。
“在組織行為學中,有三條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它們都與決策相關,我們每個人在做決定時都需要用到它們,它們包括:理性決策模型、有限推理能力與直覺。”
以上這段話引自斯蒂芬P.羅賓斯的著作里。
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主要依據3個要素:理性決策模型、有限推理能力與直覺。
1.理性決策模型
理性決策模型有6個步驟,它們分別是:
?界定問題
?確定決策標準
?給決策標準分配權重
?開發備選方案
?評估備選方案
?選擇最優方案
首先是界定問題,在界定了問題之后確定決策的標準,在確定了決策的標準之后給決策標準分配權重,接下來是開發備選方案,和評估備選方案,最后是做選擇,選擇最優方案。
理性決策模型的決策過程是很嚴謹的,但嚴謹的決策過程就一定會獲得最佳的決策結果嗎?恐怕是不一定的。
運用理性決策模型的前提顯然是要擁有完整的可供決策的信息,以及準備周全的備選方案等,整個過程相對繁瑣。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在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的決策場景里,這些前提條件是很難完全具備的。
所以可以這么說,理性決策模型有其不適用性和局限。
2.有限推理能力
正因為人的意識無法完全采用理性來建構和解決復雜問題,我們的意識通常會在有限理性范圍內活動。
人們在做決策前,很難獲得完整的供決策的信息,以及完備的備選方案,因此我們通常都是在有限的信息空間里做推理和決策。
這于是便會形成偏見。
偏見一定是壞事嗎?也不一定。
重要的在是否能觀察和準確識別到其中的偏見。
3.直覺
可能最簡單的決策方法就是依靠直覺。
直覺決策是一個來自過去經驗累積的下意識過程。
直覺似乎是不確定的,但極有可能是最高效、最優的決策方法之一。
上面說的是決策的3個因素、方法,接下來我們談談決策中常見的偏差和錯誤。
1.自信過度性偏差
如果有人要求我們回答一些基于事實的問題,并要求我們自行判斷答案的正確概率時,我們往往表現得過于樂觀,這種狀態就被稱作“自信過度性偏差”。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有數據顯示,企業家的樂觀程度與新開創企業的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也就是說,企業家本人越樂觀,新開創企業的績效越差。
這大概是因為太過樂觀的創業者,尤其是在創業初期,極有可能會低估了困難的程度和面臨的風險,從而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2.定位性偏差
定位性偏差指的是持續關注于一開始的信息而沒有恰當地關注后續的信息。
也可以理解為缺乏系統的思考能力。
只關注了眼前的,當下的信息,沒有從整體來考量。
3.確認性偏差
確認性偏差是一個選擇性認知的典型例子,即我們會主動尋找能夠驗證我們過去經歷的信息,并且低估與經驗相悖的信息。
人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主動選擇看到的結果。
這個選擇與人們過往的經歷、與認知密切相關。
當我們的經驗和認知里不具備某些信息,甚至與真實信息相悖時,人們會下意識的選擇回避,過濾掉那些可能反而是真實的信息。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多元思考,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非常重要。
4.易得性偏差
易得性偏差指的是我們傾向于在既有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判斷。
人們會在已掌握的信息的基礎上作判斷、作決策,人們很難避免沒有認知陷阱和屏障。
偏差是會存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個體、作為一家企業,與眾不同比做的更好要重要。
5.承諾升級
承諾升級指的是在有明顯證據證明一個決策是錯誤的情況下,此人還仍然堅持這個決策。
人們通常很容易損失厭惡,已經付出的事物和人,即使付出的方向錯了,我們仍然會堅定的認為自己的付出是正確的,甚至加大付出。
這是人性的弱點。
個體在發現自己對失敗的行為負有責任時,會升級對這種行為的承諾。
很多的企業都因為老板、決策者堅定的認為自己本是錯誤的行為是正確的,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甚至致使企業倒閉。
6.隨機性偏差
我們傾向于相信自己能夠預測隨機事件的結果,這就是隨機性偏差。
人們對自己的判斷力通常有過高的估計,從而產生偏差。
7.風險厭惡
偏好確定的事物而不偏好具有風險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風險厭惡。
絕大部分人是風險厭惡者,人們喜歡確定了的事物,而不希望面對不確定性。
但風險始終與機遇是共存的,如何把握好風險的度,在面對可承受的風險的前提下成果最大化,這需要智慧。
8.后視偏差
后視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于在事后錯誤地認為自己的事前預測具有高度的準確性。
人們通常會過于自信,尤其是企業決策者們,他們大多對www.bromography.com自己的判斷力充滿了自信。
9.實踐應用:財務決策
從消費與信貸的角度來說,人們也很容易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償還能力,從而過度消費。
“一個好方法是去尋找與自己初始偏好相反的信息,從而確保自己能夠全面地看待問題。”
這的確是個相當不錯的建議,人們可以透過尋找與自己的偏好完全相反的信息,通過完全相反的信息來反思自己的選擇,從而促使自己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待問題,減少決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