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加微信公眾號:xiangmu114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市場,加入WTO后,很多以前國內的行業保護在逐步消失,中國企業最終要想在中國市場上有競爭力,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整合人才、技術、管理、資金和自然資源,培塑核心競爭力,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擴大市場份額,獲得價值鏈上更多回報。在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國際化過程對比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在以下方面需要完善。
1、制定支持國際化的戰略,形成戰略協同
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海外發展戰略,研究國外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積極發展本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盡量避免在進入國際市場初期實力尚不雄厚的情況下,盲目擴大規模和多元化,使得企業無法在資本、技術、市場、信息以及生產等資源上實現共享與互補,甚至會引發越來越嚴重的內部過度競爭。國內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應注意揚長避短,避開與跨國公司直接展開競爭,注意于跨國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無法涉足的領域或地域,通過自主開發、合資開發、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實力雄厚的企業品牌形象,形成戰略協同效應。
近年來,我國家電業涌現出來的海爾、海信、TCL、康佳等企業都是在國際市場中立足典范。比如,海爾集團是國內較早走出去的企業,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表示,海爾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在國際市場的運作,打造海爾這個品牌。海爾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海外建立自己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廣自己的品牌,樹立當地企業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銷售自己在當地和中國所生產的產品。經過十多年發展,在海外有30多個生產基地和很多研發中心、營銷中心,成功地完成了國際化的戰略。
2、突出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其核心資源滿足市場需求、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跨國公司國際擴張都是充分利用其產品、技術、網絡、管理、一流員工隊伍、品牌和企業文化等優勢實現利益最大化。綜觀獲得成功的外國和我國跨國公司無一不是在上述某個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而我國多數企業嚴重缺乏上述跨國經營所要求的優勢,我國大多數企業通常擁有的優勢是價格和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優勢在國際化經營中又受反傾銷等制約,常常難以發揮作用。我國企業應努力通過兼并、收購、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運用市場化和國際化手段,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強與外國跨國公司平等對話的實力。聯想的全球化戰略就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跨入世界500強行列,此次收購使聯想得到了IBM用幾十年打造的全球的網絡,得到了IBM筆記本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得到了國際一流的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也帶回了更加規范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3、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
從管理體制上看,一些中國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所有者代表監管不到位,存在嚴重的“人治”的現象。在實施跨國經營決策時,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制約機制,在投資項目、環境分析、地點選擇、合作伙伴選擇、經營策略的制定與執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因而往往造成重大決策失誤。“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
與此相對應,就在中國企業苦苦尋求海外發展之路的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戰略開始轉變,由多元化、規模化向核心競爭力轉變;由應用技術開發向增強戰略技術儲備轉變;由投資向并購重組為主轉變;由成本管理向控制資金風險管理轉變;由個體競爭向戰略聯盟轉變。
所以,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要師夷長技,要加強所有者、董事會對包括投融資決策在內的重大事項的集中控制,切實履行監事會和外部監事的職能,需要強化企業內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積極適應國際市場競爭。
4、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人才不足是我國企業擴大國際化經營規模、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發展國際化經營管理,不僅需要金融、法律、財務、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更需要有戰略思想和熟悉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理人才。在目前國內比較缺乏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的市場法律的人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招聘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彌補自身培養之不足。跨國公司經營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種趨勢。因此,我國海外企業實行人才本土化,攬四海英才為我所用,也是一項明智之舉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捷徑。但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講不用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融合,也是擺在我國企業面前的全新課題。
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是一個漸進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通過我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一定會日益加大,在未來我國內部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我國跨國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全球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中國的500強成為世界的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