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加微信公眾號:xiangmu114
近期房地產市場萎靡不堪、雪虐風饕,“金九銀十”夢碎一地,10月份北京成交量同比下跌四成,上海下跌五成,深圳和廣州均下跌六成多。開發商受資金所逼,樓盤價格方面也在承受越來越多的下行壓力,萬科、龍湖、恒大、富力、新城等大型房企紛紛降價促銷,各地打折樓盤如雨后春筍,降價引發的“業主維權”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種種跡象表明,堅挺的房價終于有所撼動,“樓市拐點論”因之卷土重來,甚囂塵上。然而,樓市拐點真的到來了嗎?而這個拐點是否就是普通購房者日思夜盼的轉捩點?
墻上蘆葦根底淺 “拐點”政策說了算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樓市拐點”也各有各的理解,并沒有統一定論,正因此,每當樓市出現一些“下跌”的跡象,拐點論立刻殺出江湖、不絕于耳,但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不同的爭議。事實上,爭論拐或未拐并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樓市即便是真的出現了一絲“拐意”,也并不具有極大價值。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樓市拐點好似這墻上蘆葦,迄今為止并沒有太深根基。土地財政依舊巋然不動,貨幣政策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限購、限價、限貸等只是臨時應急,一句話,房價并不是真心悔改、誠心向下,而只是被政策強壓下了頭顱,假若政策松手,樓市拐點頓時遁形無影。回首2008年,房企龍頭老大萬科掌門人王石,忽然拋出“拐點論”語驚四方,而隨著2009年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救市”政策,全國“漲”聲一片,王石“拐點論”隨后被質疑取笑“子虛烏有”。實際上,不是王石的“拐點論”不靠譜,只是隨時可能被政策“撈”起的拐點,缺乏自身的根基,譬如空中樓閣隨時會坍塌,因此,意義不大。
盡管很多人搞不清楚“保障房”具體所指,但并不妨礙大家對它抱有滿腔熱望,盡管大家對“限購”等行政手段,有太多的質疑和擔憂,但仍然對“限購”保持寬容忍讓,因為,大家愿意相信,以限購為保障房建設贏取時間,是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而從中央態度看來,大興大建全力促進,也都在為“保障房”保駕護航。全民押寶“保障房”,而結局是否會如你我所想?
隨著各地保障房的相繼開工建設,越來越深的憂慮浮出水面。除了頻頻爆出的質量問題、中西部籌資壓力過大、配套和交通設施滯后等問題,4個月時間,全國多出了600多萬套保障房,保障房開工量提速之快令人驚異也令人生疑。《南方周末》調查下的保障房“標桿”河北省保定市,顯然是全國保障房建設的一個縮影。記者調查發現,保定市所稱在建的3.4萬套保障房,多數為企事業單位集資建房及城市危舊房改造,甚至有商品房被貼上“保障房”標簽,并且越接近權力中心的單位能拿到越好的土地,而有能力做集資建房企業的職工,誰沒有幾套房子?
無可厚非,“拐點論”讓購房者至少看到了一絲房價回落的希望,但沒有必要將之看得過重,因為,政策拐點和真正的樓市拐點相距甚遠,不可同日而語,而被寄予眾望的“保障房”最終能否挑起大梁,充滿太多的障礙和懸念。過分沉溺“拐點論”,很可能令樓市調控滿足眼前,缺乏深入改革的動力,也可能令購房者浮于表象,對形勢錯誤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