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加微信公眾號:xiangmu114
衣食住行乃民生之本,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民眾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國家的繁榮穩定才會順理成章。一個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的社會是不健康的,如何保障居民的住房問題,實現“住有所居”,是當前執政者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保障民生”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解決住房問題不能只靠“口號”。
住房問題“亂象叢生”
從表面上看,我國城鎮居民的住房供應有商品房、有經適房、有公租房還有廉租房,完全可以滿足社會各個階層的需求,住房應該不是問題,但現實情況中住房卻成了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商品房“價高難企”,經適房“鵲巢鳩占”,公租房、廉租房“有名無實”。對于商品房房價虛高問題,國家目前正在積極調控,“博弈”雖然還在進行,但國家基本上掌握主動,勝算較大。但是就現實情況來說,短期內,即便房價下滑,能買得起商品房的人也是少數,再加上經適房已經“變質”,失去保障功能,大多數人還得靠租房解決居住問題,而租房保障方面現在卻是徒有虛名,整個住房問題,怎一個“亂”字了得?
租房保障“功課欠佳”
談到保障,對于尚顯遙遠的“購房”來說,“租房”問題更加實際,但目前我國在具有保障性的出租房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明顯不夠。發展廉租房是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但由于廉租房本身無利可圖,開發商反應冷淡,建設廉租房既無政績又影響財政,地方政府態度更是消極,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廉租房工作成效甚微,令人心寒。公租房建設是針對都市“夾心層”專門開展的政策,“夾心層”們或買不起商品房,而又沒有買經適房的資格,或不夠廉租房資格,而又買不起經適房,可以說,公租房的出現對這一類被忽視的人群來說是個福音,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公租房”的位置卻十分尷尬。按照要求,公租房應該交通方便、配置完善、規劃合理,而實際建成的公租房大都位置偏遠、設施不全,再加上租金價格上與商品房相比并沒有明顯優勢,所以很難受到“夾心層”青睞,如此一來,公租房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成了“雞肋”。
開展工作“向外取經”
其實,對于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安排,我們可以對國外或者香港進行借鑒,畢竟他們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成功。拿香港來說,保障房的租金只占市場平均租金的不到一半,而我國公租房租金的定位是“略低于市場租金”,兩者一比較就相差得太遠了。我國的財政收入連年上漲,政府絕對不缺資金,至于一涉及到民生問題就喊資金缺乏,恐怕還是態度的問題。在保障房監管方面,政府更是漏洞百出,違規操作非常嚴重,在香港,如果在保障房上舞弊,那是要坐牢的,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差了很多。另外,在住戶追蹤、保障房準入退出機制等方面,我們都還有很多功課要做。保障工作不是不能做好,關鍵是能否用心去做。
政策的好壞,要靠民眾的感受來評價,政府的每一項工作,民眾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光靠一些數據、口號來“忽悠”大眾,沒有任何意義。對于住房這類民生基本問題來說,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政府必須要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