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從杭州到無錫,從無錫到上海,魔都真的成了霧霾肆虐的魔都,逃無所逃。最后從上海回到北京,帝都依然霾氣騰騰。估計中國史上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發生了——據環保部數據顯示,12月上旬這幾日,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京津冀長三角重污染區已練成片,好一個霾氣蕩蕩。
這是發展模式導致的代價。雖然有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嚴重環境污染的前車之鑒,但我們仍把環境污染推到了新的高度。西方國家在遭受嚴重的環境污染之痛后,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非常注重技術創新對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作用。據OECD研究指出,歐美等主要西方國家,最近三十年以來,技術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均超過了80%。反觀我們,改革開放以來,技術創新的貢獻率只占39%,主要的貢獻來源于自然資源、人口紅利、土地資源三駕馬車。一方面這種發展模式帶來了快速的經濟繁榮,同時也帶來了結構性發展難題:人口紅利透盡、環境問題嚴重到影響子孫后代,房價居高不下。
是時候也必須改變發展模式:回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常識上來。從39%到80%,中國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空間。雖然整個長三角之行籠罩在霧霾之中,但與不少從事技術創新的管理者交流下來,仍然感到振奮與希望。最壞時代也許是最好時代,雖然這句話最近經常被提起,甚至有了些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之意,但有時候道理就是這樣簡單,關鍵在于信念、堅持與行動。
2012年底的11月5號特刊,我們以整本雜志喊出了《技術商業宣言》,霧霾反復襲擊糾纏的2013,新的變革力量正在聚集,我們有理由相信——2013,中國技術商業元年!
查看 黎爭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