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當逃課或
作業對付,父母和老師嘴里冒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還是這樣,將沒有未來。聽得多了,“未來”這個詞像把刀子,刻到了腦子里,有
點可怕的不可把握的虛無感。
隨著骨骼肌肉荷爾蒙的增長,開始期待未來,開始想自己把握未來,未來成為反叛當下的動力。
長大成人投身
工作與生活,未來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境,未來在縮短,變得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計劃,明天要干什么,明年要干什么,未來越來像當下,界限越來越模糊,生活與社會的發展變得按部就班。
如果按部就班能持續,今年
GDP10%增長,明年以及明年的明年還能繼續,未來與當下的界限就可持續模糊下去。但造物主打斷了這樣的發展節奏,GDP增長掉了下來,按部就班的
鏈條掉了下來,于是大家慌了、急了。當下出了問題,未來就越發重要,于是乎關于未來的種種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
最近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企業家,
任正非、
馬云、
馬化騰內部或公開的講話在
商業圈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中的核心都在談論未來。各個企業家關于自身企業、關于
產業發展的未來不再贅述,相信朋友們自有觀點與看法。三位企業家講話里有幾個共性點值得反復咀嚼。
首先什么是當下決定未來的核心因素。任正非的觀點相當鮮明,那就是
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一定是為了創造
價值(的創新)”;同時尖銳地指出“
中國創造不了
價值是因為缺少土壤,這個土壤就是產權保護制度”。也許你會認為任正非的觀點是老生常談,但這依然是當下最核心的難題。決定當下問題的過去,也許我們把
資源(土地、人口等)當成了核心因素。
第二是誰能預知未來。當未來不可確定,就需要先知。但馬云如此感嘆:“聽
經濟學家對于未來
經濟怎么看,我覺得特別悲哀,我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假如企業家要去聽
經濟學家,這些企業家一半已經死掉了”。在馬云眼里,經濟學家不是先知,至少
中國經濟學家不是。而真正的先知應該是企業家自己。企業家成天接觸
市場,對市場變化應更敏銳,當然如果脫離了市場,企業家就不是企業家,企業家就“死了”。馬云是企業家,給出了
預測:“我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經濟會越來越糟糕,但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十年以后成功的企業一定比今天多,有錢的人一定比今天多。但是不是你,你要想明白”,“你一定,你要聽
消費者,聽的是市場,因為市場才能決定未來”。
第三是誰能創造未來。三位企業無一例外指向了廣泛的
草根大眾,就是“真正的
中小企業(馬云)”,但“必須恢復到
市場經濟(馬云),必須”有序化,如何長治久安,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馬化騰)”。任正非號召創造未來的人要卸下包袱:“我們若要完全背負起人類的包袱,背負起社會的包袱,背負起中國
民族振興的包袱,就背得太重了……我認為我們的目的要簡
單一點,我們也擔負不起重任來,我們能往前走一點就是勝利,不要以為一定要走多遠”。
第四是未來如何可持續。任正非不愧是企業家的思想家、哲學家——唯有開放,不斷能形成耗散結構,未來發展才可持續,創新才可持續。任正非警示“封閉系統必然要能量耗盡,要死亡的”。而
國家“應該先搞哲學,來改造人們的思想,國家才能有新的機制和體制產生”。
記得詩人海子有一句詩:“你不用算命 命早就在算你”,筆者在此
山寨一下——“你不用算計未來 當下早就在算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