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經濟學的進化 由于經濟學最初被當做科學,如何應用它的數據和理論為描述性問題設計可說明的解決方案,人們展開了無窮無盡的爭論。用市場辦法解決社會問題,往往遭到懷疑。商人不可靠,企業昧良心。此外還有著名的仇富情緒——憎恨那些從市場上受益最多的人。這種不信任和反感,來自民間科學,來自我們對市場和經濟“中土”直覺的局限性。民間經濟學令我們蔑視過多的財富,認為高利貸是罪過,懷疑市場看不見的手。我們往往害怕自己不理解的東西,討厭自己害怕的東西。 民間經濟學做如是觀的原因是,在我們當初進化而來的捕獵采集者小群落里,沒有資本市場,沒有經濟增長,沒有財富積累,沒有過分的貧富差異,勞動分工極少,勞動密集度低(大多數捕獵采集者都肩負著多種任務),工作上顯然也沒有什么看不見的手。為說明“中土”民間經濟學的進化源頭,以及為什么如今它叫我們煩心,下表列出了我們由以捕獵采集為生進化到以消費貿易為生的大致數據: 人類群體的進化時間群體人數 迄今10萬~1萬年前 群落 10~100人 迄今1萬~5 000年前 部族 100~1 000人 迄今5 000~3 000年前 酋邦 1 000~10 000人 迄今3 000~1 000年前 國家 10 000~100 000人 迄今1 000年前至今 帝國 100 000~1 000 000人 這條進化時間線上存在著經濟的躍遷:起初是在群落中平均分配經濟財富,接著等級財富成為部族里地位和權力的標志;隨著群落和部族結成酋邦和國家,平等主義分崩離析。故此,在當代世界,我們獲取更多財富的自私愿望與追求平等的社會愿望(至少,人不應當太與眾不同——不要太富,也別太窮)之間出現了緊張局面。在龐大的現代國家,既有人一貧如洗,也有人富可敵國,人們為此驚慌失措。于是,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削富補窮的政策,因為我們進化時住在一個零和(不是贏,就是輸)世界,有人賺了錢,就意味著有人虧了錢。這就是為什么以捕獵采集為生的原始人極度重視互利互惠和分享食物,為什么他們會進化出共享捕獵采集等集體勞動成果的風俗與習慣。
查看 邁克爾舍默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