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為了闡明累積選擇的威力,我的朋友兼同事理查德?哈迪遜(Richard Hardison)設計了一套模擬電腦程序,按是否符合標準來“選擇”隨機輸入的字母,結果僅嘗試了335.2次,用時不到90秒就得出了這句莎翁名言,而如果是完全隨機選擇,則需要2613次嘗試。幾乎在同一時期,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也獨立設計了一套類似的累積選擇程序,用來生成另一句莎翁名言:“METHINKSITISLIKEAWEASEL”引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景,中譯本為:“我覺得它倒頗像只黃鼠狼”。——譯者注。后來,當我們發現這個巧合時,道金斯說: 一旦人(從達爾文那里)領會了漸進式累積選擇的重要性,在碰到“從統計上講不可能”一類的爭論時,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經常用來表現這場爭論的猴子。為了讓懷疑者弄明白,這一模擬實驗理解起來最淺顯。用一小段BASIC程序就能輕易辦到,哈迪遜和我就是這么做的,而且我們倆做這個實驗的時間居然也大致相同,是1984年或者1985年。說到細節,那些討厭的猴子其實總在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是他的名劇,“To be or not to be”是這出劇里最著名的對白。我自己說不定也會選這句,只是當時我想到,哈姆雷特與波隆尼爾就天空上的云像什么展開的這段對話,用做開場白挺不錯——所以我就選了它:“Methinks it is like a weasel。” 從本質上來說,隨機的遺傳突變以及后代身上父母基因的混合,帶來了變異,而遺傳變異的選擇,則是通過寄主存活實現的,這就是進化背后的推動力。透過這一帶有方向性的自我組織選擇過程,形成了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說,進化是一種自我組織的突現現象。 我們物質經濟的進化,也是以類似的方式進行的,是在無數種產品的無數次轉變中產生并選擇的。曼哈頓村的幾百億產品,只不過代表著那些適于市場的變異體,所以,制造商在嘗試準確預測市場偏好時,已經預先做了一次選擇。一旦他們的選擇結果進入市場,對最有用、最討喜產品的累積選擇也就開始了——市場消費者會用錢投票,決定哪種產品能存活下去:是以VHS錄像帶戰勝了Betamax,DVD戰勝了VHS,CD戰勝了唱片,折疊手機戰勝了磚頭手機,電腦戰勝了打字機,谷歌戰勝了Altavista,SUV戰勝了箱式旅行車,實體書戰勝了電子書(暫時還是如此),互聯網新聞戰勝了電視臺新聞(很快)。通過重復使用和再制造,被人購買的產品得以在未來“存活”和“繁殖”。
查看 邁克爾舍默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