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怎樣實現這一偉大的經濟躍進的呢?為什么能實現呢?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引用一些科學發現和方法,它們來自大量互有關聯的革命性新領域,包括復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演化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和美德經濟學。我們需要所有這些新領域的科學成果——以及傳統科學理論——來進行解釋,因為這個問題仍然是我們時代尚未揭開的一個大秘密。 簡單點說,我可以把所有這些科學統統劃到演化經濟學的范疇——也即把經濟看做一套不斷進化的復雜適應性系統來研究,這套系統以人類本性為基礎,逐步發展出便于我們這種源自舊石器時代的社會性靈長類物種生存的特殊官能。這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的前9萬年時間,我們生活在小群落里,以捕獵采集為生,這時候的經濟是一套相對簡單的系統,但隨著環境的改變,這套系統不斷演進、適應,最終變得極為復雜;而這種環境創造出來的心理,并不總適于理解現代世界,或適于現代世界的生活。總之,為了解釋經濟大躍進,我需要點明三個有關市場意識的問題: 1.市場是怎樣產生意識的——也即,經濟是怎樣從捕獵-采集進化到消費-貿易的。 2.意識是怎樣在市場里運作的——也即,人類大腦是怎樣從適于捕獵-采集經濟進化到適于消費-貿易經濟的。 3.意識和市場是怎樣形成道德的——也即,道德情感是怎樣進化得能令人相互協作的,這一能力又是怎樣推動公平和自由貿易的。 這可真是難于解答的問題啊。 社會科學才是“硬”科學 自從我剛上大學時選修了一門天文課以后,我就注意到一種令人困擾的傾向:科學界和大眾文化都愛把科學分為“硬”(如天文、物理和化學等自然科學)、“中”(如解剖學、生理學和動物學等生物科學)、“軟”(如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社會性科學)三類。歷史根本不被當成科學,經濟在諸侯林立的學術界也流離失所。由于排名成了習慣,這種分類也暗含著價值評估,硬科學最有價值,支持與認可度最高;軟科學最沒價值,認可與支持度也相應最低。然而,自從我接受了一定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訓練,以及大量社會科學教育,并在該領域有了廣泛的經驗之后,我總是覺得這個排名順序應該倒過來。
查看 邁克爾舍默 所有文章